古代的尊师之礼——释菜
孔子困于陈蔡之间,七日不尝粒,藜羹不糁,颜色甚惫,而弦歌于室。颜回释菜于户外,子路、子贡相与言曰:“夫子再逐于鲁,削迹于卫,伐树于宋,穷于商周,围于陈蔡。杀夫子者无罪,藉夫子者无禁。弦歌鼓琴,未尝绝音,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?”颜回无以应,入告孔子。孔子推琴,喟然而叹曰:“由与赐,细人也。召而来,吾语之。”子路、子贡入。子路曰:“如此者,可谓穷矣!”孔子曰:“是何言也!君子达于道之谓达,穷于道之谓穷。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,其何穷之为?故内省而不穷于道,临难而不失其德。天寒既至,霜露既降,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。陈蔡之隘,于丘其幸乎。”
这是《庄子·让王篇》里的记载,这故事反映了我国民族的穷通观:通于道之谓道,穷之道之谓穷。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应以物质财富和处境顺逆来衡量穷于通:处境越坏越要重道。再从“颜回释菜于户外”,我们也知道了古代人是如何尊师的。
什么是“释菜”? 《庄子·让王篇》和《吕氏春秋.慎人篇》记载这故事时都用作“择菜”。有人附会“七日不尝粒,藜羹不糁”的情境,将“择菜”解释为“摘野菜”,真大谬也!“释菜”始见《周礼。春官。乐师》:“入学者,舍菜,合舞”。意思是说:古代卿大夫的儿子们到了十二岁、身高到了古制五尺以上,要入学士学宫学习礼乐。礼乐和舞是不可分的,这就是“合舞”。“舍菜”:古代士见于君,以雉为挚;见于师,以菜为挚。“菜”就是蔬果菜羹之菜,“舍”是“捨”的古字,与“释”通用:《孔子。月令》《礼记。文王世子》里都有说:“舍”读为“释”。《南宫县志》则说:“冬至节,释菜先师,如八月二十七日礼。奠献毕,弟子拜先生,窗友交拜。”“释菜先师”就是一种祭孔的形式,是指以芹藻之属礼先师孔子。古时始入学,行“释菜”礼。《南齐书》中也有记载:“其夏,于南蛮园东南开馆立学,上表言状。置生四十人,取旧族父祖位正佐台郎,年二十五以下十五以上补之;置儒林参军一人,文学祭酒一人,劝学从事二人,行释菜礼。以谷过贱,听民以米当口钱,优评斛一百”。又有“学生到,先释奠先圣先师,礼又有释菜”一说。就联姚雪垠的《李自成》中也有如此说法:皇上祭孔是行的释菜之礼。当然以前的“释菜”是拜祭一代先师孔子的,后来就引申为尊敬老师的一种方式。由此可以看出“释菜”的用意:表示对老师的恭敬,表明自己诚心学习的决心。(这和“程门立雪”一典意同。)既有忠信,何必厚礼;敬师之礼,释菜而已。
至今岭南地区如梅县等仍有置菜于老师门外以示敬意的风俗。即使老师暂处逆境,只要他未穷于道,做学生的,应当一如既往的尊敬老师,其礼虽薄于释菜,其情则重如泰山。
|